close

  中新網4月8日電4月3日,歐洲央行例會結束之後,央行行長德拉吉一反以往以不變應萬變的姿態,宣稱央行管理委員會已達成共識,可能採取包括非常規貨幣政策在內的措施,抗擊低通脹率帶來的風險。法國《歐洲時報》評論指,果真如此,則歐洲央行當令人刮目相看,因為迄今為止,即使是在經濟危機最嚴重時候,歐洲央行似乎只堅守一個職能:通過調控利率去抑制通貨膨脹。
  文章摘編如下:
  在歐洲決定設立統一貨幣後,為管理歐元而設的歐洲央行只負有一項使命,那就是控制通脹,似乎只要擒住了物價這頭怪獸,其它任何問題都會迎刃而解。甚至在2008年的金融風暴及接踵而至的經濟危機和歐債危機輪番衝擊歐洲時,歐洲央行仍然表現得忠於職守,似乎通過貨幣升值或貶值去應對經濟變化的職能只是世界上其它央行的工作,歐洲人這麼做便顯得不務正業了。
  正因為如此,不少經濟學家認為歐洲央行不具備調節貨幣政策的功能其實是它的先天性缺陷,也正因為如此,許多深陷困境國家的政客譴責歐洲統一貨幣並遷怒於歐盟,認為僵硬的貨幣政策剝奪了歐洲國家通過貨幣貶值去提高經濟競爭力的可能性。如今,歐洲央行竟然宣稱可能採用包括量化寬鬆在內的措施去抗擊低通脹,對於關註歐洲經濟的人來說,這一重大轉變簡直可說是歐洲央行的自我革命,而促成這一轉變的直接原因則是近期來歐洲一直擔心的通貨緊縮。
  讓發達國家談虎色變的通貨緊縮,指的是整體物價水平下降,這是與通貨膨脹相反的概念。通常,在通貨膨脹率接近零時,會發生通貨緊縮。通貨膨脹會使貨幣的實際購買力下降,通貨緊縮會使貨幣的實際購買力上升。通過通貨緊縮,相同數量的貨幣可以使人們購買更多的商品。
  雖然從錶面上看,通貨緊縮能使貨幣“更值錢”,但貨幣購買力上升會使人傾向於儲存貨幣而不去投資或消費,這樣就會導致物價下跌;而持續的通縮則會抑制投資與生產,導致失業率升高和經濟衰退這樣一種惡性循環。當代最典型的例子是日本,十幾年來日本一直在與通縮作艱苦的鬥爭,在試過多種良方苦藥均告無效之後,終於採用大力刺激增長的“安倍經濟學”這一著險棋,至今勝負仍未見分曉。
  目前,歐元區的通脹率已經連續六個月低於1%,最新跡象是通脹率從2月份的0.7%再降到0.5%,甚至遠遠低於日本在上世紀末陷入長期通縮前的水平。也許,正是為了避免歐元區被吸入“通縮黑洞”的命運,歐洲央行才放出上述“革命豪言”。
  從歐元區的現狀來看,情況確實不容樂觀。儘管德國依然一枝獨秀,儘管西班牙、希腊、葡萄牙和意大利等國民眾為債務危機付出了沉重代價,所謂的結構性改革並未帶來神奇效果,呼喚了多年的複蘇也並未出現,失業率反而一再創新高。面對這一現實,即使傳統上視通貨膨脹為噩夢的德國,也開始懷疑一味堅持僵硬的貨幣政策是否還有可能使歐洲擺脫危機,更擔心占據德國出口市場半壁江山的歐元區國家還能否繼續買德國貨。
  傳統的經濟學理論認為,通貨緊縮的主要原因在於央行貨幣供應不足,造成企業債務沉積,進而導致全面緊縮與蕭條。面對歐洲的通縮幽靈,歐洲央行對自身缺失貨幣調節職能不可能無動於衷,並因此而表現出與以往無為而治傳統決裂的願望。雖說歐洲央行的上述願望尚停留在口頭革命的階段,而且還附帶了不少先決條件,但它畢竟向央行職能的“正常化”邁出了重要的一步。
  從歐洲統一貨幣在歐洲建設中所扮演的特殊角色來看,歐洲央行職能如能真正實現正常化將具有非同尋常的意義。當然,這並不等於說,經濟可以取代政治,恰恰相反,在歐債危機中暴露出的政治建設嚴重滯後問題亟待解決,而且只有在歐洲政治統一達到一定的高度,歐洲央行的口頭革命才可能產生長遠、現實的作用,歐洲才有可能作為完整的實體去有效解決相關的經濟問題。毫無疑問,歐洲面臨的通縮威脅及央行亟需正常的貨幣調節職能去應對危機,是對歐洲政治建設提出的新挑戰。  (原標題:法媒:通縮威脅 歐洲央行應實現自我變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f22gfqvp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